9月3日,福建省教育厅公示了福建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拟立项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申报(未来技术学院配合)的“基于数智化教育的农业院校生物科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

师资力量、平台支撑,奠定建设基础
师资力量雄厚 形成以国家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为主导的教学团队,全部参与本科教学一线,具有各类高层次人才172人次,正高职称44人;实行“一生一导师”制,高层次人才兼任学术导师,引导学生科研兴趣。
科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顶“天”立“地”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构建“学科交叉、教研相长、塑造经典”的科教融合模式,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8个;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创新能力训练模式,包括激发科研兴趣、实验技能培训、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发表论文或参加竞赛等。学生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省级12项和校级87项;构建“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训练—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近3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
名师课堂、校企合作,开拓建设实践
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成果丰硕 学院提出“理农结合”的培养理念,增加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和自主学习时间;创建了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近三年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1项;主编并出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抗体技术》等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全国多所高校广泛采用。
国际化视野拓展 与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UBC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本科生“3+1”联合培养计划。通过CSC计划输送本科生到德国基尔大学、图宾根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开设《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双语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教学改革与拔尖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获30个奖项,包括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7项;近五年本科生发表论文92篇,其中SCI论文41多篇,近五年生物科学相关专业294人被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录取攻读研究生,其中生物科学基地班或严家显专业录取率超30%;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或竞赛的学生的升学率从2012年的40%提高到2024年的80.7%,赴“双一流”高校深造比例超过90%。
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突出: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具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获得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8门、省级8门;主编的教材《生物化学》入选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教师团队取得长足发展: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福建省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师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具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5人;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0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大量高水平文章,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12篇。
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是生命科学学院响应学校和省人才建设号召的有力举措,未来会继续以师资建设为核心,以米兰体育公司怎么样为龙头,调动多方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更多行业亟需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推动高校产学研发展转化,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继续开拓海西地区地方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